深夜的办公室里,键盘声还在响,小陈盯着屏幕上的用户数据,眉头紧锁。他们的社交APP上线三个月,下载量刚过万,活跃用户更是寥寥无几。投资人发来的邮件像一盆冷水:“你们到底在做什么?”
这时,导师递给他一本笔记,上面写着西蒙·斯涅克的黄金圈法则:“人们买的不是你做的什么,而是你为什么做。”小陈突然意识到,他们从一开始就搞反了顺序——只拼命堆砌功能(What),却忘了问自己“为什么做这个APP?(Why)”
三个月前,团队 brainstorm 时,小陈说:“我看到很多年轻人下班回家就刷手机,其实很孤独,我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真正连接的平台。” 这就是最初的 Why —— 解决孤独感。但后来为了应对竞品,他们加上了直播、游戏、电商等功能,APP变得臃肿,用户反而找不到重点。
直到投资人追问“你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?”,团队才被迫停下手里的代码,围坐在一起复盘。有人提到:“我们最初想做的是‘减少孤独感’,可现在APP里全是无关的东西,用户怎么会感受到?” 这个瞬间,Why 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困住团队的枷锁。
明确了 Why —— “帮助年轻人找到真实的连接”,团队立刻调整策略。他们砍掉了80%的功能,只保留最核心的“真实互动”模块:
这些 How 的设计,全是为了呼应 Why。比如“限制好友数量”,是因为研究发现,人脑处理亲密关系的上限是50人,过多的“弱连接”只会加重孤独感;“线下活动”则是为了让虚拟关系落地,变成真实的陪伴。
新版本上线后,用户增长率提升了300%。一位叫小李的用户留言:“以前我用其他APP,刷半天都是广告和陌生人的动态,这里却能找到一起跑步的朋友,我终于不用每天对着手机发呆了!” 小陈看着这条评论,眼眶发热——他们没做“更大的APP”,却做出了“更懂用户的APP”。
这让他想起导师说的:“What 是表象,How 是路径,Why 才是灵魂。当你先想清楚‘为什么做’,后面的‘怎么做’和‘做什么’才会有意义。” 就像苹果公司,乔布斯从不说“我们做手机”,而是说“我们要改变世界”——这个 Why 让iPhone不仅是工具,更是创新的象征。
如今,小陈的团队依然会定期问自己:“我们的决策是否符合最初的Why?” 因为他们知道,黄金圈法则 从来不只是商业工具,更是生活的哲学。无论是创业、工作还是人际关系,先问“为什么”,才能避免盲目跟风,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,Why 从不耀眼,却能指引我们穿越迷雾,走向更远的远方。
版权说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 GA黄金甲·官方网站(中国)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。
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