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斜斜切进书房,我正整理旧物,一张去年深秋拍摄的黄金果照片突然滑落——那串果实悬在枯黄的藤蔓上,每一颗都像被阳光揉碎的金箔,表皮泛着琥珀色的光泽,果蒂处残留的青绿像给金子镶了圈翡翠边。风掠过书页,恍惚间竟似能听见果实碰撞的轻响,连空气里都浮动着淡淡的果香,瞬间将我拽回老家的菜园。
黄金果学名乳茄,却因成熟后果实通体金黄、形如小灯笼,被乡野赋予“黄金果”这般充满烟火气的昵称。这张照片摄于老家的竹篱笆旁,彼时我刚结束一场长途旅行,踩着露水帮父亲收菜。爷爷指着藤架上的果实笑:“这玩意儿越晒太阳越亮堂,就像咱庄稼人,日子得经得起晒。”他小心摘下最饱满的一串,用粗布擦了擦,塞进我掌心:“拿回去给你妈瞧瞧,这是今年地里结的最‘争气’的果子。”
此刻凝视照片,才惊觉自然雕琢的精妙:黄金果的表皮布满细密凸起,摸起来像婴儿肌肤般光滑,却又带着土地特有的粗糙感,像是岁月在它身上刻下的指纹。凑近看,果脐处还凝着一滴晨露,折射出七彩光斑,恍若大地藏起的珍珠。这些细节在镜头下被放大,原来平凡的果实也藏着如此生动的肌理——那是阳光的吻痕,是雨水的滋养,是时间沉淀的勋章。
在中国乡土文化中,黄金果从不是普通的水果。它曾是农忙时节的“解乏果”:农民劳作间隙摘一颗,咬开后酸甜多汁的果肉能驱散疲惫;也是节庆里的“吉祥果”:过年时插在花瓶中,配松枝红绸,象征着“金银满仓”;更是游子的“乡愁果”:城市里的老人会把黄金果摆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,每当思念故乡,便轻轻抚摸它的表皮,仿佛能触到老屋檐下的风。
记得去年中秋,母亲把黄金果切成片,拌上蜂蜜端上桌。表妹好奇地问:“这果子怎么这么亮?”母亲笑着说:“这是土地给的奖赏啊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懂了:黄金果的美,在于它承载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朴素信仰——春种秋收,付出终有回报;金黄的颜色,是对勤劳者的致敬,也是对未来最温暖的期许。
这张照片的意义,早已超越影像本身。它是我和老家的纽带:每次看到它,就会想起爷爷佝偻的背影,想起母亲擦果实的粗布,想起田间地头此起彼伏的笑声。去年冬天,我将照片洗出来贴在冰箱上,母亲见了说:“这果子看着就暖和。”如今再看,那些光影交错间的金黄,不再是简单的色彩,而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:是播种时的期待,是收获时的狂喜,是离别时的不舍,是重逢时的惊喜。
或许,最好的摄影作品从不是冰冷的记录,而是 capturing 生活中那些“有温度的瞬间”。黄金果的照片之所以动人,正是因为它让我们看见:自然从不吝啬给予,只要我们愿意俯身观察;平凡的日子从不少惊喜,只要我们学会珍藏。
合上相册,我走到阳台,阳光恰好落在窗台的花盆里。那株去年留下的黄金果植株已抽出嫩芽,小小的叶片像绿色的手掌,朝着阳光伸展。忽然想起爷爷的话:“明年这果子会更亮。”是啊,生命的循环就是这样——春天萌芽,夏天生长,秋天结果,冬天蛰伏,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,再次绽放成一片金黄。
而那些被定格在照片里的瞬间,终将成为我们对抗岁月的铠甲,让我们在奔波忙碌中,依然能想起:原来最动人的风景,从来都在身边;最珍贵的宝藏,从来都是那些带着烟火气、带着人情味的“黄金时刻”。
版权说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 GA黄金甲·官方网站(中国)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。
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